法学院
云南大学法律系始建于1931年,瞿同祖、王伯琦、周新民、杨鸿烈、费孝通等大师曾在此执掌教鞭、造就专才。1952年与西南其他高校法律系共同组建西南政法学院。1980年恢复重建法律系并于次年招生,1999年独立建制为法学院。分别于1993年、1996年获经济法、宪法与行政法硕士学位授权;1999年获批法律硕士专业授权点;2003年在民族学下自主增设民族法学博士点;2006年获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8年获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20年获批设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院2013年被中国法学会确定为中国-南亚法律研究中心和中国-南亚法律人才培训基地。
(云南大学法学院外景)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0人,教授12人,副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43人。其中,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37人。多数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名校,以及荷兰阿姆斯特丹、意大利比萨圣安娜高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日本同志社大学等海外知名大学。教师中近二十人有海外留学背景。
法学院教师科研实力雄厚,近三年来学科教师在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发表论文1篇、在法学类权威期刊《中国法学》发表论文1篇、在法学类权威期刊《法学研究》发表论文1篇。发表CSSCI期刊扩展版以上论文82篇,CSSCI期刊53篇,法学类CSSCI期刊13篇,外文刊物10篇;获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1项,出版著作17本;经省部级以上领导采纳研究报告30余篇;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级奖励4项,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
学院一直重视资源和环境建设,力图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环境。建有独立的院级专业性图书馆和大型模拟审判法庭、模拟教室等学生实训场所。购置有Westlaw法律数据库、Heinonline法律数据库、月旦知识库、北大法宝等法律专业数据库使用权,师生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查询方式获取国内外的法律信息与法律研究资源,较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法学专业
法学专业2012年首批入选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法学学科2022年入选云南省一流建设学科“基础学科提升计划”支持建设学科。2023年获批教育部、中央依法治国办“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
近年来,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导师制试点、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拓展对外合作和国际交往等措施,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着力培养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法学理论基础、熟练法律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二、课程设置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民法、刑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法律职业与法律职业伦理、国际法、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
三、学制及学位
学制四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四、实践育人与实务训练
注重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培养体系与配套课程,更加全面、客观地提升学生在法律学习与法律应用实践的能力与水平。同时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法学基础、创新精神、广泛知识面、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法律专业人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实战能力。
学院不断探索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联合培养机制,通过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等模式,创新性地给学生开设大量实务性课程,并先后邀请多名实务部门的法官、律师为学生授课。例如出庭与法庭辩论、模拟法庭、非诉讼业务、法律文书写作与说理、法律职业与法律职业伦理、民商案例分析、刑事法案例分析、仲裁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等课程邀请知名律所的主任、副主任和资深律师为学生授课。通过设置实务课程和课程实践作业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掌握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亲身体验法律实践,提高案例分析能力、社交沟通技能和法律实战能力。
(法学院学生在云南澜湄律师事务所进行实务课程学习)
此外,学院还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法学院校和法院、检察院、律所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同国内三十多家法律实务部门共建实践教学实习基地,与挪威奥斯陆大学、德国萨尔大学、越南河内大学等国外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有较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内外优秀法学院校和前沿法学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和更先进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与法院、检察院、律所合作,学生可以了解现实生活中法律事务相关的实际需求和运作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
(法学院同学参加“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
学院积极举办法学论坛、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邀请知名法学专家、学者等进行学术交流和分享,为学生提供与专业人士互动交流的平台,拓宽学术视野。
(北京大学法学院朱苏力教师云南大学法学院做讲座)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罗翔教授
在云南大学做讲座)
此外,还组织法律学术研究课外活动、指导青年法学会学生社团、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等,学生可从中提升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和兴趣爱好。
(法学院开展云山研习班等课外学术活动)
五、卓越班法律人才培养
以“协同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为宗旨,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课程体系,重点提升学生的法律实务技能和法律职业道德,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着力培养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能够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的高素质卓越法律职业人才。截止到至2024年春季学期,学院卓越人才法律基地覆盖学生数已达到453人,立足于传授法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训练,具备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要求包括:扎实掌握法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充分认识法制建设的趋势,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类法律问题;全面了解各类法律职业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流程,能够熟练处理不同类型的法律实务工作;了解法学前沿理论,掌握法学基本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社会调查和学术研究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设计实践环节教学,强调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师生互动”、变“以教材为中心”为“理论和实践并重”,变“传授知识为中心”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变“以学会为中心”为“以会学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视野,丰富各方面知识,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处理实务问题的能力。设置了案例课专门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法、诊断式教学法、模拟审判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法学院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涉外法治人才。
(中国第十七届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全国选拔赛在云南大学法学院
举行)
六、育人成果
2023年共有25个项目在互联网+大赛中获得校级铜奖;8个项目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其中2项获省级特等奖,1项获省级一等奖);8项本科生大创项目获省级立项;32项获校级立项;2项获国家级结项、省级结项;另有42项获校级结项。
(法学院同学在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一等奖)
(法学院同学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决赛现场)
(法学院优秀学子接受云南新闻联播采访)
七.就业升学
毕业生就业领域较为广泛,包括中央或地方国家机关、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等。最近三年年终就业率均在80%左右。根据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对本院学生在专业基础、法律实践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均有较高评价。
近年来,有若干优秀同学考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
(学院给同学们举办的法学专业专场招聘会)
八、校友风采
1.张璐
云南大学法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大学四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大四期间通过司法考试,取得中国法律职业资格。2015年考取悉尼大学的职业法律博士(Juris Doctor)。2019年先后取得澳大利亚最高法院注册律师,新南威尔士州最高法院注册律师,澳大利亚律师公会成员资质。现在悉尼从事律师职业。
2.许梓蓼
云南大学法学院2021届本科毕业生,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读研。大学四年一直保持学业成绩和综合测评全院“双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云南省级三好学生(2次)、云南省优秀毕业生、云南省政府奖学金、云南大学特等奖学金、云南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等50余项荣誉奖励。在实践方面,入选云南大学第一期“青马工程”卓越班,担任学习—宣传委员,最终考核优秀;还曾代表学校赴印度国际大学交流访学并担任学生领队,获评校就业创业训练营“优秀宣传员”。保研至北京师范大学后,他依旧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成为难得一见的本硕连续7年班级班长。作为班长,他带领的班级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学业一等奖学金、专项类奖学金(社会实践奖)、暑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优秀支教教师、主题演讲比赛一等奖、生涯访谈活动一等奖、“京师杯”二等奖……经选拔考核,他还入选了最高人民法院第十一批法律实习生,于2022年9月—2023年1月在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实习并最终获评最高人民法院“优秀法律实习生”荣誉称号。
九.联系方式
学院招生咨询电话:0871—65036550(法学院教务办公室)
学院网址:www.law.ynu.edu.cn
招生QQ咨询群:93287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