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
云南大学农学院历史悠久,始建于1938年8月,先后吸引了一批优秀的农科人才,如汤惠荪、张福延、汤佩松、郑万钧、金善宝等著名学者到院任教。上世纪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云南大学停办农学院。进入新世纪后,遵从“巩固文理、完善管理、发展工学、拓展医农”的学科建设思路,以及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人才和科技支撑的迫切需要,云南大学于2011年恢复重建农学院。学院现设有生物育种科学本科专业,拥有作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智能设计育种二级学科硕士(自主设置)学位授权点、农艺与种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保护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自主设置)学位授权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23年9月发布的ESI各学科国内外排名数据显示,我校以作物学为主支撑的“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
为适应交叉学科发展需求,学校将作物学、生物学、数学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学科进行深度交叉融合,组建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生物育种方向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42人,师资博士后3人,师资队伍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现有新基石研究员1个,国家优青和青年千人各1人,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云南省各类人才12人(其中云岭学者和科技领军人才各1人)。
近3年来,学院教师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指导学生分别获第七、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1项,银奖1项,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1项。多位教师获全国创新创业导师奖;参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农业资源与区划》(第二版),发表教改论文10篇,获批教学项目5项。
学院围绕云南特色资源植物良种繁育、品种定向培育与产业化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学院教师在Science、Nat Genet、Nat. Sustain、Nat Biotechnol、Nat Commun、PNAS、Mol Plant 等国际著名权威综合期刊及农学学科期刊发表180多篇科研论文,出版著作7本;新增国内外重要奖项4项,其中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选《科学》杂志“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并获得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制定国家地方标准3项,授权植物新品种3个;新增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150余项,总经费超过2400万元;横向科研经费超过500万元,成果转化和咨询服务到校金额超过900万元。
学院培养了一批以作物学为主的农学学科本科和硕士人才,现有在校学生561人。本科就业率超过95%,就业去向包括升学考研、国企、政府、农业农村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等;升学率约50%,多名学生进入国内外名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生物育种科学专业
专业特色与优势:生物育种科学专业是2021年教育部新增特控专业,2022年8月,被列为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学技术升级发展传统农业科学,以基因工程育种和智能分子设计育种为主要目标,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的紧缺专业。
一、培养目标
围绕新农科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种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以及宽广的国际视野,掌握种质资源创新、数字化育种、基因编辑等生物育种理论与前沿技术,胜任农业生物育种、现代种业及乡村振兴等相关领域工作的创新型人才。
二、学制及学位
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三、主干课程
主干理论课——植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信息技术、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植物生物技术、植物生产学、植物育种原理、智能育种原理、种子学、生物伦理与生物安全。
主干实验课——植物学实验、遗传学研究方法与技术、植物生理学实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植物育种实验、植物生产技术实验、种子科学与技术实验、生物信息学实训、作物品质分析等。
四、就业方向
本专业属于新兴交叉学科,毕业生除具有现代种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外,还具备生物信息学、合成生物学等跨学科交叉的知识储备,可选择在作物学、智能设计育种、生物学和生态学科继续深造;还可到高校、科研院所、农业、工业等行业的企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育种有关的教学、应用研究、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
学生参赛获奖代表性作品
联系方式:
招生咨询电话:0871-65031539
学院网址:云南大学农学院http://www.nxy.ynu.edu.cn/xygk/xyjj.htm
招生咨询QQ群:946708063